從高雄捷運事件、高速公路ETC案到機場免稅店BOT案,BOT似乎已成為包藏利益的代名詞、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。由於缺乏明確的法令規範、沒有一定的遊戲規則,BOT彷彿成為一座座政商「有力人士」的殺戮叢林,比的不是技術實力,而是政商權力。
難怪有人說,台灣引進BOT後,就像開啟了「潘朵拉的盒子」,所有政商利益的牛鬼蛇神出籠,「希望」究竟還存不存在?
顧名思義,BOT就是「Build,Operate,Transfer」,意指「建造、營運、轉移」,用意是在政府舉債上限的空間之外,可以另闢蹊徑,由具備特殊技術的民間團隊募得資金、進行建造,並給予特許經營後,再轉移給國有,充分達到資源互動的功能。
挑明來說,如果不是有利可圖,沒有廠商願意當BOT的實驗品。以機場免稅店BOT案來看,只要得標,就可以包賺12年,在一個特許且被管制的機場內,這是一個標準的特許壟斷業,包括國內外各大企業,莫不對此虎視眈眈。
然而,對於中正航站幾乎完全有利於現任經營者的投標方式,沒有一套合理的遊戲規則,國內外都有企業想介入,並透過不同管道介入,打算把現任者打掉「重新洗牌」,讓BOT又成為政商角力的殺戮戰場。
BOT已讓多少人「假汝之名以行」,以為有了BOT就是福國利民的良藥,事實上,許多BOT案背後都牽扯複雜的政商關係。如果凡事都不需要遊戲規則、沒有合理的評選機制,只要和「有力人士」套好招就可以,BOT最後恐怕只是把財富轉移到少數共犯結構的口袋裡。
【2005/12/28 經濟日報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